黄宾虹谈艺录

2023年01月13日 本文来自:黄宾虹

师古人

临摹并非创作,但亦为创作之必经阶段。

我在学画时,先摹元画,以其用笔、用墨佳;次摹明画,以其结构平稳,不易入邪道;再摹唐画,使学能追古;最后,临摹宋画,以其法备变化多。所应注意者,临摹之后,不能如蚕之吐丝成茧,束缚自身。

——1948年5月

 

有人说我学董北苑(源),其实不然。对于宋画,使我受益最大的还是巨然。我也学过李唐、马远、夏圭。我用功于元画较多,高房山(克恭)可以说是我的老师,对子久(黄公望)、黄鹤山樵(王蒙)画,在75至80岁间临得较多。明画枯硬,然而石田(沈周)画用笔圆浑,自有可学处。至清代,我受石影响自然不少,龚柴丈(贤)用笔虽欠沉着,用墨却胜过明人,我曾师法。总之,学画不能只靠古人,要靠造化自然,要有自己主张,使能从规矩范围中变化出来。

——1951年夏


作山水应得山川的要领和奥秘,徒事临摹,便会事事依人作嫁,自为画者之末学。

——1948年


写字先明执笔,学画必须读书明理。不观古人书法评论,自难谈发扬传统。

——宾虹书简


今人作画,不能食古而不化,要出古人头地,还要别开生面。

——宾虹书简


师造化

山水画家对于山水创作,必然有着它的过程。这个过程有四:一是“登山临水”,二是“坐望苦不足”,三是“山水我所有”,四是“三思而后行”。此四者,缺一不可。

“登山临水”是画家第一步,接触自然,作全面观察体验。

“坐望苦不足”,则是深入细致地看,既与山川交朋友,又拜山川为师,要在心里自自然然,与山川有着不忍分离的感情。

“山水我所有”,这不只是拜天地为师,还要画家心占天地,得其环中,做到能发山川的精微。

“三思而后行”,一是作画之前有所思,此即构思;二是笔笔有所思,此即笔无妄下;三是边画边思。此三思,也包含着“中得心源”的意思。

——1948年春


我看山,喜看晨昏或云雾中的山,因为山川在此时有更多更妙的变化。

前哲之真迹,合造化之自然,用长舍短。古人言“江山如画”,正是江山不如画。画有人工之剪裁,可以尽善尽美。

——1954年《九十杂述》稿


山川自然之物,画图人工之物。山川入画,应无人工造作之气,此画图艺术之要求。故画中山川,要比真实山川为妙。画中山川,经画家创造,为天所不能胜者。

——1948年


写生,只能得山川之骨。欲得山川之气,还得闭目沉思,非领略其精神不可。余游雁荡过瓯江时,正值深秋,对景写生,虽得图甚多,也只是瓯江之骨耳。

——1948年答问写生法


作画,当以大自然为师。若胸有丘壑,运笔便自如畅达矣!

——1954年《九十自述》


阴晴寒暑、风雪烟露、草木荣枯、人物动作,难写之景,变化无穷。粉碎虚空,全由实诣。读书万卷,行路万里,乃可作画,旨哉斯言。

——1947年《中国画学史大纲》稿


名画大家,师古人尤贵师造化。纯从真山水面目中写出性灵,不落寻常蹊径,是为极品。

——《虹庐画谈》稿


石涛曾说: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。此最要紧,进而就得多打草图,否则奇峰亦不能出来。懂得搜奇峰是懂得妙理,多打草图是能用苦功。妙理、苦功相结合,画乃大成。

——1955年2月


对景作画,要懂得“舍”字;追写物状,要懂得“取”字”。“舍、取”不由人,“舍、取”可由人。懂得此理,方可染翰挥毫。

——1955年3月4日


前20年,余游阳朔、罗浮、峨眉、青城、楚、越诸山,得草稿千余纸。今蜷伏燕市,暇为点染,用古人之法,不欲泥古也。

——1946年题画山水


笔法

用笔须平,如锥画沙;

用笔须圆,如折钗股,如金之柔:

用笔须留,如屋漏痕;

用笔须重,如高山堕石。

至于笨、浊、滞、涩之笔,便非重。

——《古代人物画的勾勒方法》1953年


笔有顺有逆,法用循环,起承转合,始一笔。由一笔起,积千万笔,仍是一笔。

用笔时,腕中之力,应藏于笔之中,切不可露于笔之外。锋要藏,不能露,更不能在画中露出气力。

——1948年


画先笔笔断,而顺以气联贯之。

——《论笔墨》稿


笔力透入纸背,是用笔之第二妙处。第一妙处,还在于笔到纸上,能押得住纸。画山能重,画水能轻,画人能活,方是押住纸。

——1948年


笔墨之妙,尤在疏密。密不容针,疏可行舟。然要密不相犯,疏而不离。

——《九十杂述》稿


用笔有度,皴与皴相错而不相乱,皴与皴相让而不相碰。人言书法,尝有担夫争道之喻。盖担夫膊能承物,既有其力,即数十担夫相遇于途,或让左,或让右,虽彼来此往,前趋后继,不致相碰。此用笔之妙契也。


作画落笔,起要有锋,转要有波,放要留得住,收要提得起。一笔如此,千笔万笔,无不如此。

——89岁题《湖上晓烟图》


勾勒用笔,要有一波三折。波是起伏的形态,折是笔的方向变化,描时可随对象的起伏而变化。王蒙善用解索皴,即以此得法。

——1952年


画中两线相接,与木工接木不同——木工之意在于牢固,画者之意在于气不断。

作画运用中锋有两法:一是剑脊法,线之中间留有一条白痕,两面光,宜画秋树枯木,非下苦功,不易得法;一是圆柱法,线之中间有一条黑痕,两面光,画巨石常用,画树亦可。

——1948年


用侧锋之特点,在于一面光,一面成锯齿形。余写雁荡、武夷景色,多用此笔。

——1948年


不明笔法、墨法,而章法之间力求清新形似,虽极精能,气韵难求苍润。

——见《画法要旨》


用笔如用刀,须留意笔锋。笔锋触处,即光芒铦利。侧锋出笔,则一边光一边毛也。写树枝干不能毛,毛则气索,非活树也。山石则不妨毛,以显离披姿势。

落笔应无往不复,无垂不缩。往而复,使用笔沉着不浮。

——1948年


用笔的结尾有四种:蚕尾、蛇尾、笔根、花须。

蚕尾,六朝画工都用此法。尾有三叉,三叉宜与它物相接,尤宜勾山水轮廓。

——《古代人物画的勾勒方法》1953年


粗笔之画,远看如工笔,近看则笔墨分明,其法不乱为上乘。

工笔之画,远看如粗笔,近看不柔媚造作。故好画虽粗而不乱,虽工而不软弱。

——1948年


用渴笔法,最宜腴润。

——1952年自题山水


画非渴笔不苍,又非渍墨不润。

——题画《白龙谭》


垢道人喜用焦墨,所谓干裂秋风,润含春雨。

古人言有笔有墨。虽是分说,然非笔不能运墨,非墨无以见笔。故曰:但有轮廓而无皴法,即谓之无笔;有皴法而不分轻重、向背、明晦,即谓之无墨。

——见《画法要旨》


(作画)不难为繁,难为用减。减之力更大于繁,非以境减,应减之以笔。

——1948年《论明季三高僧》


简笔当求法密,细笔宜求气足。

——见残稿原文


减笔山水,顿有千岩万壑之思。以少许胜多许法也。然较繁密为尤难。

——见《杂论》稿


墨法

用墨有:浓墨法、破墨法、积墨法、淡墨法、泼墨法、焦墨法、宿墨法。作一幅画,均可巧妙运用。倘能极其自然,即得上乘之奥秘。可谓之法备。

——1948年


用墨之法有:浓、淡、破、渍、泼、焦、宿墨。

——1952年课徒手稿


破墨之法,淡以浓破,湿以干破。皴染之法,虽有不同,因时制宜可耳。

古人书画,墨色灵活,浓不凝滞,淡不浮薄,亦自有术。其法先以笔蘸浓墨,墨倘过丰,宜于砚台略为揩拭,然后将笔略蘸清水,则作书作画,墨色自然滋润灵活。纵有水墨旁沁,终见行笔之迹,与世称肥钝墨猪有别。

——节自1935年张虹所编《宾虹画语录》初稿本


破墨即泼墨法,然亦有不尽同之处。东坡、大小米(米元章、米元晖)俱深得其秘。明代画家,已不讲求,画沙画坡,用淡墨皴之,常以浓墨画草于淡墨未干之际。此即破墨一例。后人偶然得之,多未明其破墨法。

墨点冲破彩色与彩色渗破墨色,使人感觉不同:前者性和,后者性烈。故运用此法时,便得讲究。至于何者宜用何处,何者不宜用何处,这要画的人随机应变,不可胶柱鼓瑟。

——1948年


积墨法以米元章为最备。浑点丛树,自淡增浓,墨气爽朗,此天所不能胜人者。思陵尝题其画端云:“天降时雨,山川出云也。”董思翁书《云起楼图》,谓元章多勾云,以积墨辅其云气;至虎儿(米元晖)全用积墨法画云。王东庄谓,作水墨画,墨不碍墨;作没骨法,色不碍色;自然色中有色,墨中有墨,此善言墨法者也。

墨不碍色,色不碍墨;处处虚灵,非关涂泽。

——见题画山水


郭忠恕言运墨,于浓墨之外,有时而用焦墨,有时而用宿墨,是画家墨法,不可不求其备。而焦墨、宿墨,尤以树石阴处,用之为多。

——见《画法要旨》


点点染染,用笔运墨宜分明,但又不要太分明。应该既分明又不分明为妙。画春光明媚,点染不必太分明,宜求其通体光洁,此是以不分明而求分明。

作画不怕积墨千层,怕的是积墨不佳有黑气。只要得法,即使积染千百层,仍然墨气淋漓。古人有惜墨如金之说,这是要你作画认真,笔无妄下,不是要你少用墨。世间有美酒,就是要善饮者去尝。中国有墨,就是要书画家尽情地去用。善水者,可以在小港中游,也可以在大海中游;善画者,可以只作三两笔使成一局佳构,也可以泼斗墨而成一局好画。

——1948年


今人作画,不能食古而不化。要出古人头地,还要别开生面。我用积墨,意在墨中求层次,表现山川浑然之气。有人即以为墨黑一团,非人家不解,恐我的功力未到之故。积墨作画,实画道中的一个难关,多加议沦,道理自明。

——1953年


画石有勾有勒,然后加皴,再以淡墨破之,使能变化,画到有“干裂秋风,润含春雨”之感觉乃可止。

——1952年


墨为黑色,故呼之为墨黑。用之得当,变黑为亮,可称之为“亮墨”。

每于画中之浓黑处,再积染一层墨,或点之以极浓宿墨。干后,此处极黑,与白处对照,尤见其黑,是为“亮墨”。“亮墨”妙用,一局画之精神,或可赖之而焕发。

——《九十杂述》稿


画先求有笔墨痕,而后能无笔墨痕。起讫分明,以至虚空粉碎,此境未易猝造。

——1950年题画山水


凡作画必能用饱墨,否则笔枯露骨,画无皮肉,使人生憎。

——1948年


淡墨法,有云始于李营丘,实则董北苑亦平淡天真。积墨法以米元章最备。墨法之妙,全以笔出。渍法墨之妙全在墨之神化,宜蓄古精品之墨,作为随时致用。

——致傅雷书简


皴法

勾皴、擦染,以皴为最要紧。皴可补勾之不足。皴之得法,即不加擦染,其意亦明。

画山宜善于作皴,犹如画花宜善于写枝添叶也。

皴法变化极多,打点亦可作皴。古人未有此说,余于写生时悟得之。

——王伯敏编著《黄宾虹画语录图释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