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向无空阔 万里可横行:廖静文旧藏徐悲鸿《画马集》

2021年11月19日 本文来自:华艺国际拍卖

徐悲鸿以画马著称于世,最为国内外评论家、收藏家所推重。其笔下的马,将西方绘画造型的严谨与中国传统笔墨的写意合而为一,神骏气昂,宛然若生,不仅开创了一代新风,更代表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,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,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
1939年,徐悲鸿先生应泰戈尔邀请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。到达印度之后的一年里,徐悲鸿画马艺术达到高峰。此《画马集》正创作于此际,原为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旧藏。他曾对廖静文夫人说:“在印度的一年里,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画马的水平达到了自己的要求。”并认为在印度创作的这套《画马集》,是他最得意的几幅。

 1 .jpg

徐悲鸿 画马集

设色、水墨纸本 册页(五开)

19391940年作

30×37.5cm×5

说明:

1.其中三开为老荣宝斋水印母本,一开为悲鸿最得意之作,两开70年代左右也多次为荣宝斋扩印制成木版水印。

2.此册原藏家为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女士。

出版:

1.《徐悲鸿》图70,人民美术出版社,19595月。

2.《雄狮美术》第31期,35页插图,雄狮美术月刊社,19739月。

3.其中双马出版于《徐悲鸿画马集》,第54页,中华书画出版社,19743月。

4.《徐悲鸿画马集》,中华书画出版社增订版,19817月。

5.《悲鸿在星洲》欧阳兴义编著,P18311999年于新加坡印刷,2020年此书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。

6.其中双马出版于《中国艺坛巨匠——徐悲鸿》,第247页,徐悲鸿纪念馆、北京出版社、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,20059月。

7.《徐悲鸿作品集》,第50-53页,文物出版社,200711月。

8.《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》(三),第127页,保利艺术博物馆,201110月。

9.《徐悲鸿全集·中国画:动物·花卉》P98118250251,中国青年出版社,202012月。

展览:

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,保利艺术博物馆,201110月。

1637292784257026.jpg

《画马集》出版物资料

1637292456563276.jpg

徐悲鸿与妻子廖静文

徐悲鸿在其《中国画改良论》中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,垂绝者继之,不佳者改之,未足者增之,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入之。其早年以水彩练习画马,并且绘制了大量马的速写,解剖研究了马的肌肉骨骼等结构组织。用西方绘画物尽其理的方式为表现马的形似打下了扎实的基础。回国后又对用国画笔法表现马进行多种尝试。陈树人曾经赞其:“把国画从空想与抽象中拖向现实,对于国画的过去是有力地改革了陈旧的窠臼;对于国画的将来,是鲜明树立了崭新的鹄标”。

3.jpg

徐悲鸿创作中

1939年至1940年,徐悲鸿进入艺术生涯的巅峰,这一时期也标志着“徐悲鸿的马”这一典型形象的形成。当时的印度由许多小邦组成,各邦邦主都有犬马之好,所蓄良马极多。而它们一过最佳年龄,便立刻被卖到市集之上。这使徐悲鸿得以选得良驹,远游喜马拉雅,克什米尔等地。在与马的朝夕相处中,悲鸿细审其性格、神情,笔下的形象也同时得到集中、概括与升华。

1637292642288829.jpg

泰戈尔与徐悲鸿

此时徐悲鸿的大写意画法已驾轻就熟,信笔挥洒。辑中六马或疾驰而来,或奋蹄如飞,或于秋风劲草间相互依偎,意气风发,各逞其态,精神奕奕之气势跃然纸上。足见画家日常观察捕捉马匹动态之用心。

画家准确地勾勒出马的骨骼、肌肉等关键部位,用重墨突出刻画头部、四肢、肩、胸、足等传神之处,造型精卓,用笔洗练,体积感、质量感、空间感都意到笔随地显现在墨色之中。可以说把“竹批双耳峻,风入四蹄轻,所向无空阔,真堪托生死”的不朽诗句具体形象化了。

1637292861834826.jpg

《画马集》之一

光与色,一向在绘画语言中占重要地位。西方绘画用光影和色彩造型,以光为色彩之源。徐悲鸿早年在欧洲接受素描和油画训练,写实根基扎实,色彩感亦极为敏锐。以西画的光色观念,融入中国传统的赋色画法中,是徐悲鸿改良中国画的重要体现。

《双马》于深山幽涧间驻留,黑马回首凝望,棕马低头呈弯颈之姿,画面背景以花青敷染草地、石绿点就山石,水气淋漓,草原由近至远,纵深感无限延伸。

1637292947550499.jpg

《画马集》之二

《立马》以变化极为丰富的淡紫表现出肤色,深浅重轻,表现不同部位肌肉的结构和光影,草地背景施以藤黄,光影斑驳,一如光色表现极为丰富的水彩画法,色彩运用实为特殊。

这些皆显示了画家借鉴西画以改良中国画的探索,又很好地保持了中国画追求简雅、单纯与和谐的作风。若非扎实的素描根基与色彩训练,又合深厚传统底蕴于一身,是无法这样处理色彩并达到如此效果的,实为徐悲鸿绘马艺术中西融合的最佳实践。

1637293006379570.jpg

《画马集》之三

在墨法运用上,徐悲鸿以散锋大毫写马鬃、马尾,大笔楷楷,酣畅淋漓,马腿筋骨则以中锋行笔,骨力洞达,遒劲有力,焦墨写就的马鬃衬托这略施白粉的额头和鼻骨,散开的马尾使画面产生优美潇洒的运动感。四蹄撒欢的马,神韵在奔跑中得到了极致表现。

1637293084310704.jpg

《画马集》之四

从《画马集》可见徐悲鸿很好地解决了马的形体布局与笔墨之间的和谐统一,马首马身、脖颈鬃蹄,造型精准而简练,笔墨刚健而爽朗。风鬃雾鬣率逸之笔充满弹性又富于动感,马蹄筋骨转折落笔,力透纸背。

徐悲鸿绘马对马蹄有格外的艺术处理,一是马腿比例更修长,符合野马之矫健与奔马之俊逸。其次马蹄在跳跃奔跑中呈现的伸展弯曲,看似简单几笔,实则在画面中对表现马的力量与重心之集结,能夺得神骏之灵性。

1637293168298274.jpg

《画马集》之五

张大千叹服徐悲鸿画的人物,但是更叹服徐悲鸿画的马。曾经不止一次说过:徐先生画的马很绝,我学不到这一手。徐悲鸿曾画过一幅《骏马图》寄给高剑父、高奇峰兄弟在上海开设的审美书馆,受到高氏兄弟的赞赏,回信说虽古之韩,无以过也。

徐悲鸿所创作的马代表了忠实、勇敢、一往无前的品质和时代感情,具有强烈的感染力。《画马集》没有其后期作品的沉郁丕变,有的是融洽、温暖,使观者望之心境平和,放开胸怀,享受驰骋大草原之乐,堪称悲鸿画马的上乘之作。

“出新意于法度之中,寄妙语于豪放之外。”徐悲鸿的马,跃动着时代的脉搏与顽强奋发的精神,总能给人以欣赏不尽的美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