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齐白石手稿(下)——日记

2021年09月17日 本文来自:郎绍君

接上篇

三、晚年诗作——《老萍诗草》、《白石诗草》等

1917年,齐白石因家乡兵乱,避难定居北京。到1933年春,自编了八卷本《白石诗草》(原题《白石诗草二集》),所收入者,基本是这十六年间之诗。白石手稿中的诗,最晚作于1932年(壬申)。这些手抄诗稿,计有《《丁巳、戊午诗文集》、《老萍诗草》、《白石山翁诗草》、《白石诗草·甲子乙丑》》、《白石诗草·甲子再兼乙丑接丙寅》、《白石诗草·乙丑十一月起》、《白石诗草·庚午至壬申》七本。其中《白石山翁诗草》、《白石诗草·甲子再兼乙丑接丙寅》后半部,皆为齐白石三子齐子如手抄,不在本书选收之列。

这些诗大抵可以1924年为界,分为前后两个时段。前一时段,齐白石初到北京,名气不大,收入不多,带着孩子,居无定所,而湘乱未息,还要频频返乡,照顾年迈的父母和一家妻小,奔波劳碌,感慨郁积,遂发之于诗。先前的闲适安居生活被劫难和乱离代替,诗的内容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。【15】齐白石自己在谈到这些诗的创作背景时写道:“民国丁巳,湘中军乱,草木疑兵,复游京华。是冬兵退,乃复归来。明年戊午,骚乱尤甚,四围烟氛,无路逃窜。幸有戚人居邑之紫荆山下,其地稍僻,招予分居。然风声鹤唳,魂梦时惊。遂吞声草莽之中,夜宿于露草之上,朝餐于苍松之阴。时值炎夏,浃背汗流,绿蚁苍蝇共食,野狐穴鼠为邻。殆及一年,骨如柴瘦,所稍胜于枯柴者,尚多两目而能四顾,目睛莹莹然而能动也。越己未,乱风稍息,仍窜京华。……及至都门,重居法源寺僧舍,以卖画刻印为活计。朝则握笔把刀,日不暇给,惟夜不安眠,百感交集。谁使垂暮之年,父母妻子别离,戚友不得相见。枕上愁余,或作绝句数首,觉忧愤之气,一时都从舌端涌出矣。”(《白石诗草二集·自序》)

前一时段的诗,多收在《丁巳、戊午诗文集》、《老萍诗草》中,少数散见于这几年断断续续的日记中。《丁巳、戊午诗文集》抄带一篇《祭妻弟陈春华文》,余皆为诗。齐良琨在《老萍诗草》封面上题:“己未原在此部子中。庚申正月起九月止。辛酉正月起。连皮共七十四页。己丑暮春三月十五日,三子良琨敬记。”但查册中之诗, 绝大多数都出自《丁巳、戊午诗文集》,庚申、辛酉、壬戊的诗作,大多在齐良琨所抄《白石山翁诗草》中。不过,仅从白石老人的两个抄本,也能够清楚看出其诗歌创作的深刻转变。

 “樵歌何用苦寻思,昔者犹兼白话词。满地草间偷活日,多愁两字即为诗。”(《自题诗集五首》之一)用语多“白话”,情感“多愁”,正是这几年白石诗歌的两大特色。作于1918年的《题画樊樊山先生京师》大约是齐白石最长的一首歌诗,记述他与樊樊山的交往,回顾从远游到兵乱的十五年经历,集纪事、写景、述怀为一,洋洋五十余言,苍浑沉郁之气贯注全篇,最后写道:“细雨横风宾客老,轻裘缓带故人非。可怜身世寒蛩似,号向人前听者稀。”“我欲借公门下住,秋雨打门红叶飞”点出要避难北上的主题。《兵后杂感》、《京师杂感》、《谢袁煦山》、《题宾曙碉楼》、《己未三客京华,闻湖南又有战事》、《时叹》、《二月十五日,家人避乱离借山,七月二十四日始归》、《避害夜宿紫荆山草莽中,大雨》诸篇,都直接描绘兵灾、劫掠、乱离,抒写焦虑、痛苦、压抑的心境。如“祝融天际白云寒,南北相征战未还。”“月黑龙鸣号夜鸟,一时逃窜计都无。”“七月玄蝉如败叶,六军金鼓类秋砧。”“五洲一笑国非亡,同室之中作战场。”“四顾万方皆患难,诸君挥泪再思量。”“欲化云飞着何处,昆仑嫌近祝融低。”“老鬼画符时不合,故山埋骨死犹忧。”“折腰靖节已堪伤,乞米昌黎可断肠。”“佛家财宝五家通,乱离心情万事空。”“愁似草生删又长,盗如山密难铲平。”“同病相怜老乱离、草木皆兵、瑶池此去休回首。买邻未卜伤残劫、蚁蜂俱贼、山馆归来一断魂。” ……这样的诗句、联语,令人想起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“伤老,悲离,忧乱”的名篇,极少有前一时期的“轻朗闲淡”了。1933年,白石在致张次溪的信中,曾对中年和老年诗作了一个比较:“中年作,句颇安逸。今将刊者,十六年来之作也,伤老多忧。”【16】“伤老多忧”四字,概括这些诗至为恰当。

诗中也描写了初到北京时的生活与心境。“大叶粗枝亦写生,老年一笔费经营。人谁替我担竿卖,高卧京师听雨声。”这是说在北京卖画的艰难。“芦荻萧萧断角哀,京华苦望家书来。一朝望得家书到,手把并刀怕剪开。”这是写思念家人又担忧家人的心情。“禅榻谈经佛火昏,客中无物不消魂。法源寺里钟声断,落叶如山昼掩门。”这是写居住僧寺时的困顿和寂寞。“槐堂六月爽如秋,四壁嘉陵可卧游。尘世几能逢此地,出京焉得不回头。”这是说他和陈师曾在艺术上的相知与友谊。诗中的情感,有焦急和沉郁,也有舒缓和快慰。

大约1924年后,湘潭一带的战事和匪扰相对平息,白石在北京的生活逐渐稳定。画名也逐渐大起来。仍有伤感乱离的诗作,如1924年的《枕上》:“听邻窗半夜鸡,八春离思太凄迷。浮萍飘荡根何着,鬼道揶揄手敢携。南地不容乌鸦哺,北地亦有杜鹃啼。飞魂更怯还乡梦,绕屋愁云旧种梨。”虽然居京已经八年,齐白石仍然觉得自己是无根的浮萍。湖南有父母妻儿,北京又添了两个孩子(良迟、良已先后诞生),两头牵掛,难免有“凄迷”之叹。但总的看,抒写乱离的忧愤之气,逐渐转化为思乡的深挚之情。像“八哥吾亦思归苦,乌乌私情杏坞巢。”“无计安排返故乡,移干就湿负高堂。”这样的句子,时时出现在作品中。题画诗、赠友诗、写景诗,以及追忆少时经历与家乡风物的作品大大增加,诗境也渐趋平和,时有奇思妙想、信手拈出的神来之笔。白石好友王仲言在《白石诗草二集·跋》中说,这时期之诗“有东坡放翁之旷达,无义山长吉之苦吟”,又说“题画之作独多,然皆生面别开,自抒怀抱,不仅为虫鱼花鸟绘影绘声而已”事实上,后一时段的诗,取材之广,内容之富,体悟人生之深,驾驭语言能力之强,比前一时段都有超越,在白石晚年诗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。

齐白石的题画诗,都是有感而发,或直陈心曲,或借题发挥,或联类喻比,表达出彼时彼地的处境和心曲,对人生、艺术和画史的看法。即便不很讲究修辞、韵脚或平仄,也多有生活气息,率真感情或妙想奇思,在20世纪的题画诗中独树一帜。试举例:
        乱涂几丛树,远望得神理。
        漫道无人知,老夫且自喜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——题山水
       咫尺天涯几笔涂,一挥便了忘工粗。
       荒山冷雨何人买,寄与东京士大夫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——题山水
       十年种树成林易,画树成林一辈难。
       直到发亡瞳欲瞎,赏心谁看雨余山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——题雨后山村图
       未工拈箸先拈笔,老手何时始值钱。
       颓管有灵非学力,忽然花草忽山川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——题山水杂以花草  
       有色青松无恙风,太平山水在胸中。
       鬼神使之非人力,他日何人识此翁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——题山水

这几首作于19241925年间的诗,都是说山水画。齐白石初到北京,画山水很多,但除了陈师曾、胡佩衡少数友人之外,其粗简风格不大受欢迎,很少能卖。1922年陈师曾将他的几幅山水带到日本,竟大受欢迎,卖价很高。从这几首诗,可以看到他在艺术上的自信态度。正是这种态度,支撑着他一往无前地探索和创造。

        雪冷冰残肌骨凉,金农罗聘逊金阳。竹篱茅舍心如铁,百里无闻可断肠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——题友人画梅册子清平自负懒头陀,十六年前丑不讹。惭愧微名动天下,感恩还在绿林多。余年五十四,画名不出长沙。因丁巳乡乱,余避匪居京华,始得中外皆知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——题十六年前自作之画

前一首诗,谈金阳的遭遇。金阳即尹金旸(1858-1919),字和伯,湘潭人,曾入曾国藩幕,被聘为曾纪泽之师。后隐居故里。善绘画与摄影,尤长于画梅。齐白石、陈师曾都得到过他的指教。在白石看来,尹金旸画梅不弱于金农、罗聘,但隐于乡间,画名很低。后一首诗,说自己因避乱北上,经过十六年的奋斗,“名动天下”,他要“感恩”于那些驱赶他来京的兵匪。这使人想起白石老人的一方印章“故乡无比好天恩”,意思说,故乡虽让人留恋,但没有北京这样能够成就艺术家的环境条件。从这两首题画诗,可以窥见白石老人对人生际遇的认知与感慨。

       黄花翠竹影交枝,风急霜严要护持。
       各有本心忘不得,年年相重岁寒时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——题金拱北所赠菊竹画幅

20年代初,齐白石的大写意画风受到北京一些画人的贬斥,被尊为北京画坛“广大教主”的金城(拱北)提倡宋代工致画风,但也尊重齐白石的追求,二人互有赠画和赠诗。白石这首题诗,以金城所画“黄花翠竹影交枝”的形象比喻不同画人和绘画各有“本心”,又共生共存,应该相互“护持”,成为“岁寒”之友,而不要“风急严霜”,彼此侵袭。这种曲折而又善意的隐喻,显示出齐白石的智慧。

槐堂风雨一相违,君在欢愉变是非。师曾在日,文酒诗画之交游,此时已分为两党。此后更谁强夺扇,不劳求画画将归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——题陈师曾为余画扇

陈师曾逝世于1923年,金城逝世于1926年。二位北京画坛的领袖人物去后,“中国画学研究会”分裂出“湖社”,同为金、陈弟子成为“两党”,一度如同水火。白石怀念友人的这首小诗,直接抒发了对北京画坛势力之争的遗憾与失望。

       听得敲门便快开,纵非担水即煤来。
       九年胜念阿弥陀,未入青山活砍柴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——应门
        青门经岁不常开,小院无人长绿苔。
        蝼蚁不知欺寂寞,也拖花瓣过墙来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——小院静坐

前一首写应门—不是迎接客人,而是迎接送水送煤的工人。他来到北京后,不再上山砍柴,挖井取水,他感到对城市生存的一种满足,也生动写出他20年代中期已经相对安定的生活与心境。

后一首写小院的寂静。白石老人说,作画乃“寂寞之道”。居京四十年,除了到北京艺专上课,就是终日关门作画刻印。如他自己描述的“铁栅三间屋,笔如农器忙。砚田牛未歇,落日照东厢。”笔如农器忙的劳作和寂寞的小院静坐,透露着晚年齐白石杰出艺术创造力的奥秘。

        参差落木过西风,菊到开时万卉空。
        雪正欲寒霜又冷,同侪只剩老来红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——菊·老来红
        欲工变化岂天功,满院青青百草同。
        始到残秋方出色,众中分出老来红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——老来红

这是以菊花和老来红自喻。齐白石年近六十实行“衰年变法”,经过十年探索,终于大器晚成。对此,他是很骄傲的。这二首诗写于20年代中期,表明此时他的变法已获得很大成功。这成功固然离不了天分,更离不了虚心学习、艰苦探索和自强自信。

这时期的题画诗,寄情、言志、喻理,有时联及他的生活经验、个人与家庭遭遇,是我们读懂、理解白石老人的一条重要途径。如《画猎人题句》:“雪风吹鬓独徘徊,寒透狐裘冻不开。我劝此翁忘得失,泥炉杯酒好归来。”诗描述一个画面,暗示一个道理:人生在“寒透狐裘冻不开”的时候,需放下一时的“得失”。又如《题种瓜》:“青天任意发春风,吹白人头顷刻工。瓜土桑阴俱似旧,无人唤我作儿童。”古人多有慨叹人生短暂的诗句,如“人之百年,犹如一瞬”(王勃);“人生寄一世,奄忽若飙尘”(《古诗十九首》),但白石的朴素描述无一丝悲情,感慨之情却是一样的。再如《题画芭蕉》:“留得窗前破叶,风光已是残秋。潇潇一夜冷雨,白了多少人头。”语近白话,叙述平淡,意味无穷,却没有哀怨和悲凉,这与一般士大夫的生命感喟很有些不同。再如《题画八哥》:“不如鹦鹉语言乖,好学金人口不开。幸得羽毛无所取,筠笼有食可下来。”意思是说话不乖巧,像铜人三缄其口,毛羽又不漂亮,这样的八哥可取笼中之食,因为没人捉它。相反,乖巧漂亮未必都是好事。画的是八哥,隐喻的是人生体验。

对于齐白石的诗,历来评论者不多,且意见不一。对此,白石自己是清楚的。他在《自传》中说:“我的诗,写我心里头想说的话,本不求工,更无意学唐学宋,骂我的人固然很多,夸我的人却也不少。从来毁誉是非,并时难下定论,等到百年以后,评好评坏,也许有个公道。”1933年,为编《白石诗草二集》,张次溪请了一些诗人学者及白石老友题词,但这些作题者大都循依古例,说些无关痛痒的颂美应酬之词,远不如白石自述、自序写得真诚动人。诸如“想象耽奇句,天花照眼明”(赵幼梅);“粗枝大叶诗如画,天趣流行水涤肠。不食人间烟火气,乱山深雪菜根香”(杨云史);“诗中有画画中诗,画意诗心相与追”(李释堪)之类。不过在30年代,他们对齐白石诗作表示的支持,老人感到是“足慰我心”的。

对齐白石的诗有切当看法者,以黎锦熙、瞿兑之、艾青为代表。黎锦熙说:“白石自诩能诗,且谓诗优于画。他生前的老朋友们多不同意他这个意见,说他诗中用词造句常有欠妥之处,又爱把口头语入诗。其实,他对于旧体诗的写作基础是打得扎扎实实的。中年以后意境渐高,要在词句间讲求简练,又常运用口头语来发挥他的创造性,都不为古典作家偏重规格和爱弄辞藻所害。”(黎锦熙:《齐白石的诗》,见《齐白石作品集·第三集·诗》)

瞿兑之说:“以余观之,其诗清矫,近得明人神髓,远含郊、岛意味,即在诗人中亦当占一重要位置。盖与湘绮虽面目迥异,而取径高卓,不随流俗则同。工诗者固多,而摆脱诗家一切习气乃至难。此真所谓诗有别裁,非关学也。”【17

艾青说:“我特别喜欢他的诗,生活气息浓,有一种朴素的美。”【18

  

注释:

11933年刻印的八卷本《白石诗草二集》,最初曾经诗人樊增祥审定,1932年,白石把他整理好的诗稿由京寄湘,请王仲言选校。后再黎锦熙选择润色。齐白石在《自题诗集五首以补自序之不足》诗的注中说:“此集呈樊山老人选定。其句有牢骚者,或未平正者,痛删之。复倩仲言社弟重选。其句虽淡雅,而诗境未高者,或字样奇险者,又删之。再后请劭西君校订抄诗者之错误。竟于樊王删弃者,选回一百余首。”樊增祥(1846-1931),字嘉父,号云门,别号樊山。湖北恩施人。光绪进士,同光派著名诗人,曾师事张之洞,任陕西布政使、护理两江总督。齐白石第一次远游西安,与樊相识。后为白石《借山吟馆诗草》作序。王仲言(1866-1938),名训,字仲言,号退园、言川,湘潭人。以塾师为业,擅诗文、金石学,存世著作有《退园诗草》八卷。齐白石的老师胡沁园是他的堂舅,他的女儿嫁齐白石的二子齐良仁,因此二人又是儿女亲家。齐白石学习诗文,多得益于王仲言的帮助。他曾在日记中写道:“仲言社弟,友兼师也。往后凡关他的片言只字,是吾子孙,都要好好保存,视为珍宝。”黎锦熙(1890-1978),字劭西,湘潭人,著名语言学家,先后任北京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。其父黎松安是齐白石好友,因此自幼与白石相熟。1932年底,齐白石接到诗草校稿后,写信给黎锦熙表示感谢,说从校稿“始知先生费精神不少,可谓字字留心看过。甚感,甚感”。经过这些先生删改润色的诗,固然在文字上更讲究了些,但也多少失去了原诗的本来面貌。
2】黎锦熙:《齐白石的诗》,《齐白石作品集·第三集·诗》,人民美术出版社,1963年版,第1-2页。
3】齐璜:《白石老人自传》,人民美术出版社,1962年版,第46页。
4】转引自胡适、黎锦熙、邓广铭编:《齐白石年谱》,中华书局,1949年版,第11页。
5】黎锦熙:《齐白石的诗》,见《齐白石作品集·第三集·诗》,第3页。
6】《齐白石年谱》,第11-12页,胡适按语。
7】黎锦熙:《齐白石的诗》,见《齐白石作品集·第三集·诗》第3页。
8】《白石老人自传》第54页。
9】《白石老人自传》第60页。
10】齐白石:《借山吟馆诗草》自序,1928年版。又见《齐白石作品集·第三集·诗》,第3-4页。
11】黎锦熙编:《齐白石的诗—〈齐白石作品集〉诗集序》,《齐白石作品集·第三辑·诗》,人民美术出版社,1963年版。
12】同上书,第1页。
13】樊增祥:《借山吟馆诗草序》,同前注。
14】《白石老人自传》第65页。
15】黎锦熙:《齐白石的诗》,见《齐白石作品集·第三集·诗》,第4-5页。
16】齐白石:《与张次溪书》(1932年中秋后二日),《齐白石文钞》,湖南美术出版社,1996年版,第96页。
17】瞿兑之:《齐白石翁画语录》,《古今》,194311月。
18】艾青:《忆白石老人》,《白石老人自述》(附录),岳麓书社,1986年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