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齐白石手稿(下)——日记

2021年09月17日 本文来自:郎绍君

北京画院所藏齐白石手稿,以诗的数量最多。这都是齐白石自己作的诗,有涂抹修改稿和誊清稿,有早年所作所抄,也有中晚年所作所抄。有行书,也有楷书。这些诗稿,对了解齐白石的思想情感、诗歌创作,考察齐白石书法风格的演变,都有重要的价值。

齐白石的诗,先后编有《借山吟馆诗草》(1928年自订本)、《白石诗草二集》(1933年自订本)、《白石诗草续集》、《白石诗草补编》(1962年黎锦熙编注本)及《续补齐白石诗词联语》(1996年王振德编注)。前四集曾合编为《齐白石作品集·第三集·诗》(黎锦熙编,1963年),全五集又编入《齐白石全集·第十卷·诗文》(1996年)。《白石手稿》中的部分诗作曾收入上述各集,部分诗作则是首次发表。凡出版过的白石诗作,大都经过王仲言、黎锦熙等的润色修改,惟这些手稿本,保持着完全的原貌。【1

一、早年诗作——《寄园诗草》

齐白石只读过半年多的村塾,二十七岁拜师胡沁园、陈少蕃后,才以《唐诗三百首》为课本学诗。黎锦熙说,“半文盲”的齐白石用熟字注音生字,读完并背熟了《唐诗三百首》,就开始大胆写诗了。三十二岁时,七个要好的朋友组织“龙山诗社”,年长的齐白石被推为社长。于是在画工之余,他也热心参与雅集唱和,写了很多诗。【2】《白石老人自传》说,仅1900年就有几百首之多。【3】这些诗稿大多遗失,仅留下两种抄本的《寄园诗草》。这两种抄本,一为行书,一为楷书。楷书本第一页有“寄园诗草”四字。1958年,白石弟子于非闇参与“齐白石遗作展”的筹备工作,整理白石遗稿,曾在楷书本上加注,说这两种本子“内容相同,是否手稿,不敢确定。所收诗是齐先生三十一岁到三十二岁的,共一百零八首,可能不全。创作的时间,好像是自1883年(癸巳)的冬天,到1885年(乙未)的秋天。中间包括甲午年的全部诗。”1963年,黎锦熙编《齐白石作品集·第三集·诗》,所收《白石诗草补编·第一编·1902年以前之诗》,与《寄园诗草》中的作品大抵相同。黎氏作注说:“此编是白石壬寅(1902年)四十岁以前所作,上溯至己丑(1889年)二十七岁初读书学诗时,约十余年间之诗。其稿已自弃去,后人搜得残本,作《白石诗草补编》第一编。”

黎锦熙的判断是正确的。这可从诗本身加以求证。《过沁园访仙谱》一诗,有“访旧记当三月暮,论交已自十年春”句。“沁园”指他的老师胡沁园家,“仙谱”是胡沁园的长子。齐白石与胡仙谱相识于1889年(己丑),即拜师胡沁园的当年。“论交十年”即已是1899即己亥年了。另一首《答言川弟赠别远游三首》,是白石对王仲言所写《赠别远游》诗的答诗。“远游”二字,是齐白石对自己远离家乡、“五出五归”的称谓。他首次远游是1902年(壬寅),这年秋,他应好友夏午诒之约远游西安,十月起程。王仲言的《赠别远游》和这首答诗,当写于1902年秋冬之间。从这两首诗的创作年代,可知黎锦熙对《寄园诗草》创作年代的判断是准确的。那么,有没有1902年以后的诗呢?似乎没有。因为这些诗所描述的内容,诗中涉及的人名、地名,全都与齐白石远游前在湘潭的生活有关,而与远游和远游后的生活无关涉。

说二种本子“内容相同”,也不很准确。事实上,行书本收入八十二题,楷书本收入八十九题,数量不尽同。行书本的个别诗,如《冬日晤立三弟话旧》有所删改,楷书本抄写的是经过删改的稿子。这表明行书本在先,楷书本在后,大约是定稿。

两种本子的《寄园诗草》是齐白石的手稿吗?于非闇说“不敢确定”。同年在“齐白石遗作展览会”上展出楷书本,又标明“是别人代抄本”。

是不是白石手稿,只能据书法风格加以判断。从上面的时间认定可知,《寄园诗草》如果是齐白石抄本,应抄写于1902年秋冬之间,即白石收到夏午诒邀请信至他十月出发之前。恰好,北京画院藏有《癸卯日记》(1903年),书法风格是接近的。《寄园诗草》中《醒吾弟索画洞箫赠别图并题》一首,画及题已收入《齐白石全集·第一集·绘画》。两相比较,似可肯定楷书本不是白石手笔,行书本则有所近似。黎锦熙说,白石1902年前的诗,“其稿已自弃去,后人搜得残本”,因而才编成“白石诗草补编”。那么这行书本,有可能是白石后人“搜得”的“残本”。

就诗而言,《寄园诗草》多为唱和诗、寻访师友诗,少数写景诗与题画诗。其中,与“龙山诗社”“罗山诗社”社友如黎松安、王仲言、罗醒吾、罗贞吾、谭子诠、胡立三、陈茯根、黎雨民以及好友胡仙谱、老师陈少蕃等相与交游、唱酬之作尤多。抒写彼此间的惜别、思念、相遇、夜话、叙旧等等。有些诗谈及自己习诗的艰苦,对师友帮助的感激。如“诗仗友删裁句易,书无钱买课儿难。小窗依膝天寒夜,字写芭蕉映雪看。”(《贫居杂兴》)“问道幸从三益友,删诗难得不凡才”(《和德恂茂才见赠原韵》)“好学始知贫不贱,论交何幸友兼师。”(《访黎雨民綍廷》)但总的来说,这些诗带有很强的模仿痕迹,很少写出自己的生活感受,或者说,此时的齐白石还缺乏以诗歌抒写自己心志的能力。像“北风携手耸吟肩,山色苍茫正暮烟。想入非非无觅处,数声钟出白云巅。”(《偕立三仙谱晚眺》)这样的闲情逸致,与齐白石当时的生活情调并不相近,而更多出自对古人相应情调的摹写。对于语言的把握,也有生硬模仿的形迹。如《夜雨晤子诠弟话旧》:“暮天斜雨锁柴关,别久逢君忆故颜。何幸西窗消永夜,谈心剪烛话巴山。”显然是模仿李商隐的《夜雨寄北》:“君问归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。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。”它直接或间接借用了“夜雨”、“西窗”、“剪烛”、“巴山”四个主要意象,而“何幸”源自“何当”,“逢君”源自“君问”也一目了然。当然,这是齐白石学习作诗的时期,模仿是一个必然的过程,不能苛求。

己亥年(1899)十月十八日,齐白石拜王湘绮为师,并献上自己作的诗文请老师看。这一天的《湘绮楼日记》记:“齐璜拜门,以文诗为贽。文尚成章,诗则似薛蟠体。”【4 对王氏的这个评语,黎锦熙解释说:“湘绮是祖述唐以前的“八代”诗的,对门人要求太高。”【5】胡适则予以尖锐批评:“王闿运说白石的诗‘似薛蟠体’,这句话近于刻薄,但白石终身敬礼湘绮老人,到老不衰。白石虽拜在湘绮门下,但他的性情与身世都使他学不会王湘绮那一套假古董,所以白石的诗与文都没有中他的毒。”【6 王湘绮逝世早,假如他能看到白石后来的诗,他也许会改变说法。  

二、中年诗作——《借山吟馆诗草》

远游期间,齐白石作诗不多。这期间的《癸卯日记》和《寄园日记》,很少有诗作记载。他自己也说:“八年之间,五出五归,诗境虽然扩大了,所存的诗倒很少。”【71904年,白石随王湘绮游南昌,七夕那天,湘绮首唱“地灵胜法汇,星聚及秋期”,令诸弟子联句,大家都联不上。白石感到惭愧,回家后把室名“借山吟馆”的“吟”字删掉,改为“借山馆”。《白石老人自传》谈及这件事时说:“虽说我也会哼几句平平仄仄,怎么能自称为诗人呢?”决心要“多读点书,打好根基”【8】。但这个愿望直到远游之后,即19091916年在乡间幽居时期才得以实现。大约七八年中,他闭门索居,“天天读些古文诗词,想从根底方面,用点苦功。有时和旧日诗友,分韵斗诗,刻烛联吟,往往一字未妥,删改再三,不敢苟且。”【9】至1914年,积诗“一千二百余首,为儿辈携出而失”,无奈之余,“于友朋处搜还之诗笺计诗四百二十首,亲手抄为四本,以二本寄湘绮师删改,不数日师殁,其稿又失。”至1917年,他避难北京,将所存二本诗稿送请樊樊山删定,【10】樊山赠他一诗一序,但这些诗十年后(1928年),才得以影印,这就是《借山吟馆诗草》。

北京画院藏有二册《借山吟馆诗草》,一册稍大,为影印本,一册稍小,为手稿本。这里选印的是手稿本。手稿本与影印本内容相同,但诗的排列次序不同。影印本从《题石门画册》诗始,终于《今日》诗。手稿本从《还家寄宝觉禅林僧》诗始,终于《长安远》诗。细察可知,两种本子都分为两部分,即从《题石门画册》至《长安远》为一部分,从《还家寄宝觉禅林僧》至《今日》为另一部分。在两个本子中,两部分的先后次序恰相反。1962年,黎锦熙编《齐白石作品集·第三集·诗》,依照手稿本排列,即《还家寄宝觉禅林僧》至《今日》部分在前,《题石门画册》至《长安远》部分在后。

在手稿本《题石门画册》诗的空白处,有“樊山拜读”四字,并钤“樊樊山”朱文印。齐白石在这一页作眉批曰:“予自序所谓仅留此二本。此第二本也。故有樊君书有“拜读”字,并印记于此页。”这就是说,前述诗稿的两部分即白石所言之“二本”,而从《题石门画册》到《长安远》部分,便是其中的第二本。这也就是说,这个手稿本,正是那“仅留”的二本。

《借山吟馆诗草》的创作年代,是白石远游归来之后的1909年(己酉)至定居北京的1917年(丁巳)之前。【11】这一点,黎锦熙在《齐白石作品集·诗集序》已指出,不具述。
那么,《借山吟馆诗草》手稿本抄写于何时?黎锦熙《齐白石诗集·第一辑》说:“此辑是白石老人于1928年自订、手写、影印的一册诗稿,原题《借山吟馆诗草》。”【12】此说有误。齐白石在序言中明明写着,这是他1917年送樊樊山“删定”之前“亲手写”,怎么会是1928年手写?那么,是“1917年前”的哪一年手抄呢?诗草本身已有答案—诗中唱酬涉及的内容,皆为远游归来乡居之事,所唱酬之对象,皆乡居“借山吟馆”时期所交人物,而最晚的纪年诗作于“丙辰”即1916年四月。由此,可大略推定《借山吟馆诗草》抄写于1916年四月至1917年春到北京之前。

还需要说明的是,黎锦熙编入《齐白石作品集》的《借山吟馆诗草》,删掉了手稿本中的《吾家廷襄以人到中年万事休句冠首作七律诗。余亦用其句》和《如儿求学戏示》二诗。因此,这个手稿是白石自编《借山吟馆诗草》最全的本子。

《借山吟馆诗草》中的诗怎样呢?

樊樊山的评价是:“濒生书画皆力追冬心,今读其诗,远在花之寺僧之上。真寿门嫡派也。”“凡此等诗,看似寻常,皆从刿心鉥肝而出。意中有意,味中有味,断非冠进贤冠、骑金络马,食中书省新煮饪头者所能知。惟当与苦行头陀在长明灯下读,与空谷佳人在梅花下读,与南宋前明诸遗老,在西湖灵隐昭庆诸寺中,相与寻摘而品定之。”【13
樊樊山的称赞,使齐白石非常高兴,但这些诗是否像樊樊山说的那样,与隐逸的“南宋前明遗老”诗格相近呢?从《借山吟馆诗草》收入的作品可知,它们写安居茹家冲的生活,包括农事、会友、写景、写人、酬答、题画等等,意态安详、闲适而自足,完全没有“南宋前明遗老”诗的忧愤感时之慨。典型的诗是这样的:

       筠篮沾露挑新笋,炉火和烟煮苦茶。
       肯共主人风味薄,诸君小住看梨花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——《小园客至》
       野雀山狸惯一家,扰人鸡犬觉声哗。
       半春俗客亦无到,昨夜东风开李花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——《花朝后四日小园看果木》
        前村雨过稻梁齐,送老相亲只杖黎。
        背岭出游当岭返,宅居不惯辨东西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——《雨后闲行》

以悠然自得的心情描绘“落日呼牛见小村”“细看晨露贯蛛丝”的乡居生活,描绘睡迟、梅开、野望闲行、夏日高卧、秋日山行、舍外饮酒等等。《白石老人自传》说:“这十年来,喜读宋人的诗,爱他们轻朗闲淡,和我的性情相近。”【14】应该说,这种“轻朗闲淡”的诗风主要不是所谓“性情相近”,而是与白石这十年闲适的幽居生活相一致。这也表明,齐白石此时期的诗,写出了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感状态,再不像《寄园诗草》那样模仿唐人了。他已经超越了模仿,进入了自由抒写的阶段。樊山指出这些诗非达官贵人“所能知”,很有道理,但他似乎并不很理解诗人深挚的农家情怀,只以宋明遗老、苦行头陀、空谷佳人之类喻比,不免隔雾望花,缺乏切近感。

接下篇